中国在互联网领域已经不落后美国,某些方面甚至领先美国,比如移动支付,中国走在美国的前面。今天,我们购物和消费时,不用再为忘记带钱包而发愁,通过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方便便捷。在这一点上,国外也承认,中国的移动支付领先世界。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在报告中说,中国的移动支付(去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达5.5万亿美元)比美国发展更迅猛,中国大都市有76%的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或有这样的意向,相比之下美国只有36%。
最近几年,中国互联网不断突破,涌现了一批新的明星企业。滴滴这家成立仅5年的互联网公司,因为解决了中国出行难的问题,目前估值已超过500亿美元,前不久刚融资55亿美元。而在共享单车领域,中国也红红火火,摩拜与ofo的争夺大战好不热闹。中国在互联网领域取得的成绩,足以让很多国外互联网公司眼红。那么,是不是中国互联网真的领先美国互联网巨头了?
现在还不是说这话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庞大的人口红利不无关系,可谓“插根扁担都开花”,但它们还需要走出去证明自己。我曾在一次论坛上听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说,BAT与谷歌、脸谱、亚马逊的差距在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很强大,但在海外不行,而谷歌、脸谱、亚马逊除了在中国不行,在其他国家大部分都行。
人口红利与观念差异
人多力量大,用户多,商业模式就会出现,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坚信这一点。相比国外,中国在发展互联网上,有得天独厚的人口红利,14人口,是它们取之不尽的资源。腾讯的微信与QQ,用户都超过了8亿,几乎所有网民,都是它们的用户。在国外的互联网公司看来,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以美国为例,地广人稀,人口大约是中国的1/4,而且分布不像中国人口这么集中,在发展互联网方面,成本更高。在美国,40人口的城市,属于大城市。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美国人口最多的25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仅有9个。60万人口的城市,在美国能排进前25位。
再来看看中国,60人口连四线城市都算不上,仅能算五线城市,也就是中国几个小区的人口。比如,北京的回龙观,常驻人口有30万,美国第25大人口城市,也就两个回龙观的人口。回龙观放在欧美国家,绝对是一个大城市。我曾接触过一些国外互联网企业,他们感叹,发展用户太难了,谈及中国互联网,他们只能摇摇头,觉得中国互联网企业太幸福。美国尚如此,欧洲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除了人口红利,中国人对互联网的依赖,远超出国外人。以旅游为例,中国会不停拍照,不停发朋友圈,国外人则很少拍照,用眼睛和心记录风景。曾看过一份调查报告,中国人使用手机的时长,排在全球第二位。任何地方,我们都经常看到忙碌的“低头族”。
对于网购,欧美人也不如中国人热衷,他们喜欢周末和假期去逛逛,陪家人去购物和散心,跟朋友喝杯咖啡,聊聊天。观念的不同,也让国外的互联网发展,不如中国普及程度高。再者,中国人喜欢互联网的便宜。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开拓市场时,常常打价格战,给消费者传递价格低廉的讯息。因此,很多人都是冲着打折而去的。中国互联网互联网公司通常把融资来的钱,早期补贴给用户,通过烧钱来发展用户。今天的滴滴就是这样,早期通过优惠券,让消费者尝到了甜头。最后,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抛弃成见,为了利益走到一起,促使滴滴与快的合并,走向垄断。
中美互联网巨头的较量
便捷的互联网服务,改变和影响了消费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推动腾讯、阿里巴巴的市值不断创下新高。今天,腾讯的市值已超过3000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也达2500亿美元,在向全球顶级互联网公司谷歌(市值5800亿美元)、脸谱(Facebook的市值4000亿美元)、亚马逊(市值4055亿美元)等靠拢。但是,中国互联网巨头是与美国互联网巨头还有一定差距。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企业庞大的体量,主要靠国内的人口红利,在海外市场没有成功的案例。
我曾在一次论坛上听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说,BAT与谷歌、脸谱、亚马逊的差距在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很强大,但在海外不行,而谷歌、脸谱、亚马逊除了在中国不行,在其他国家大部分都行。熊晓鸽说,美国互联网企业在开拓全球市场,而中国互联网企业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在资本市场看来,世界市场无疑更有想象空间。这也就是BAT市值以及影响力不及美国互联网企业的主要原因。
说到中国互联网在海外打不开局面,百度是一个例子。为了开拓海外市场,百度经过严密的市场调查,选择日本为切入口。百度认为,日本与中国临近,文化较为接近,另外日本没有大型搜索巨头。然而,百度在日本市场还是败北了,它不是输给谷歌,而是输给了雅虎日本。百度的业务,只要局限于国内市场,尤其是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后,百度形成了垄断之势。然而,正是没有走出去,导致百度严重依赖竞价排名,给自己的品牌抹黑。尤其是去过爆发的莆田系虚假广告,更是让百度无地自容。
也就是说,无论阿里巴巴、腾讯还是百度,都是国内企业,而是谷歌、脸谱、亚马逊则都是国际化企业,面对的市场更广阔。在此,我们将腾讯与脸谱做一个对比。数据显示,自2012年5月上市以来,脸谱的股价大涨283%。但在投资者看来,这似乎刚刚开始。脸谱刚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期内营收为80.32亿美元,同比增长49%;净利润为30.64亿美元,同比增长76%。截至2017年3月,脸谱日活跃用户数为12.8亿人,同比增长18%;月活跃用户数为19.4亿人,同比增长17%。今年第一季度,脸谱的移动广告营收占总广告营收比例的85%,达67亿美元。
我们来对比脸谱与腾讯,它们都是世界社交巨头。截至去年第四季度,QQ月活跃账户数为8.68亿,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89亿。从业绩来看,腾讯去年第四季度营收为63.23亿美元,经营盈利为20.08亿美元,无论营收与利润都与脸谱有差距。而且,腾讯的主要收益和净利润来自游戏业务,这让腾讯面临社会舆论压力。比如,国内媒体就批评腾讯的《王者荣耀》入侵小学,让青少年游戏上瘾,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人民日报》不点名批评了其篡改历史,认为“只有耻辱,不见荣耀”。
相比腾讯,脸谱还有大量的资产未挖掘,市场研究机构Statista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WhatsApp的用户数量已达12亿,用户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成为全球第二大社交媒体网络。此外脸谱的Messenger用户数量约为10亿,是全球第三大社交媒体,Instagram的用户也高达6亿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