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天恩科技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浏览文章

丑闻中的百度,以及,即将终结的互联网时代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9日 信息来源:雷锋网 点击:

第一点,我想先谈谈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和弊端。


  • 第一个,我认为平台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式,一类是集中式,分布式代表了去中心化的概念。

  去中心化,可以解决集中模式下计算能力不足的问题。怎么理解呢?以嘀嘀打车、快的打车和慈善作为案例,简单分析下。过去传统的叫车方式,是把所有的需求通过 出租车公司的CALL CENTER(呼叫中心)汇集起来,然后由这个后台统一分配给就近地区的司机。这种集中撮合匹配的方式,是要靠极大的数据汇集产生小概率的匹配,在实践中 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大的供需数据,就无法有效匹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多少司机接入这里,那么乘客打再多电话也解决不了叫车的问题,这里说 明供给必须是海量;同样,如果司机都接入进来了,但没有多少乘客打电话进来,那么也是毫无意义的,这个平台就没有价值,说明需求也必须是海量。在供需双方 都是海量的情况下,成交的可能性才会大。

  但是,如果海量的供需双方都要通过这个中心来实现匹配的话,那么一旦数据过多,又会出现计算能力不 足的情况。大量的数据在匹配中心这里集中,需要这个中心具备极强的处理能力,但现实是往往没有中心能满足这种匹配需求。实际上,往往等中心匹配上的时候, 乘客已经不需要司机了。并且,集中匹配还面临着流量波动问题,如打车高峰期,突然爆发极大的流量需求,其他时间则明显需求较少。流量的不稳定,也使得集中 处理的方式需要大量的冗余计算能力,从而增加成本。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提供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另外一种方式。它就是搭建一个交易平台,让所有 的需求和供给都在这个平台上自我搜寻和匹配,把集中式匹配变成分布式的“点对点”交易状态,从而解决了集中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最终从总体上优化了资源的 匹配效率,让原先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很快地解决了,并且由于去掉了中介,从而可能成本更低,淘宝就是压缩了大量中介的典型分布式平台模式。

  但是,这种看上去很好的分布式平台模式的弊端是什么呢?由于各自寻求匹配的自我优化行为,所以会受限制于个体的差异性特征,从而会发现很多个体的匹配效率是很低的。这 产生的问题很多,如叫车过程中,会发现司机爽约、客户爽约等不好的情况。在淘宝里就会发现很多人自我识别能力有限,经常会买到假货,甚至是买了大量无用的 东西,从而实际的购物成本是增加的情况。所以,我们也发现大量的非分布式平台模式的电商其实也都在兴起,例如京东他就是集中式的模式,通过统一筛选,统一 流程来满足个体的高效率需求,但是这种前提必然是无法把规模做大到淘宝模式。因为两个是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但是他们的并存,恰恰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他 们其实都是满足人类不同时候的不同需求的不同商业模式,不是严重对立的,是可以并存的,人在某些时候,愿意自我满足效率,譬如很着急不允许出错的时候, 就会选择集中模式,而在某些时候对效率要求不高,追求成本较低的时候,则会选择分布式模式。这个在打车里很常见,如果接待贵宾的时候,用神州专车,如果只 是自己不赶时间就会选择滴滴打车。所以总的来说,布式平台模式,最终其实是通过牺牲个体的效率来抬高整体的效率的。世界必然是如此的,不可能存在一种完美 的模式,都是特定技术条件下,特定阶段里谁更合适的问题。

  我认为放到金融领域里面来看,很多事情是不能接受牺牲个体的效率来换取整体高效率的,而是需要降低整体的效率来换取个体的高效率。哪怕整体效率再低,也必须坚持,如司法体系、货币体系、金融体系等等。这种情况下,分布式计算就不如集中式计算。所以,这也是可能为什么全球范围内的P2P 模式,并不能如预期一般地取代传统金融的原因。

  我之所以花很长的事件来说这个案例,其实是想说明百度其实也是满足分布式商业模式的特征的,区别一个商业模式是否是分布式还是集中式,很简单,其实就看是否 存在个体失效的问题就可以了,凡是一切依赖自我能力或者运气等因素产生不同变数的商业模式本质都是分布式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上所谓的信息检索商业模式本质就是典型的分布式模式, 因为不同的人在互联网上检索信息,哪怕信息是一致的,但是受限制于个人能力等不同,其结果必然是不一样的。目前大量的所谓共享模式本质也是分布式模式,我 其实在另外一篇文章写过分布式模式所需要具备的几个基本前提,凡是不符合这些前提的要去做共享经济都是死路一条。这里谈百度事件,所以就不去提那个了。

  我们继续往下说下去,这里就回到分布式模式里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也是本次事件最重要的一个纠结点就是百度在这次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是信息的制造者还是 渠道提供者,最终产生的责任和义务其实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很难解答,我也不准备具体深究百度到底是什么角色,我还是从商业逻辑来看,分布式商业模式里的 第二个重要命题就是受到操控的不对称信息的产生。

第二、互联网本身不对称的信息以及容易被操控的信息

  作为信息的分布式模式,那么产生个体失效是必然的结果,我四年前就写过互联网其实是产生了更多的不对称信息,他极大的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对信息的不对称,与此更大的危害还在于他更容易操控信息的不对称。

  互联网只是提供了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而现实中却是在制造更大的信息不对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息不对称能否降低,关键不在于信息是否更多,而在于 信息搜寻与匹配的效率是否更高。互联网不仅传输信息,同时也生产大量信息,因此用户碰到更多垃圾信息的可能性会大幅抬高,受到错误信息源干扰的可能性 极大增加。

  以微博为例,大多数民众不具备辨别谣言的能力,信息信任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人们将选择自己相信的东西去相信。在一些专业论坛上也可以发现这个问题,譬如现在很多人在母婴论坛上看育儿经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说法截然相反,使得民众不知道该相信谁,最后还得去医院。

  有人在演讲中提到一个案例,说美国FBI发布了“十名通缉要犯(Ten Most Wanted)”,通过移动互联网,十秒钟之后,一个中美洲居民发现其中一个是自己的邻居,然后立即“私信”给FBI,半小时后逃犯被抓获归案。他把这种现象叫“瞬间聚合”,即信息传播方式导致的“警察与百姓的零成本接触”,从而彻底改变了“警察抓坏人”的模式!

  互联网的世界就是这样,大家都拿自己相信的东西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过滤掉自己不愿意听的东西。这反过来进一步印证,信息并不会因为互联网而变得对称起来,互 联网只是增加了信息对称的可能性而非真正提高了信息对称的实际数字。什么意思呢?你如果把自己当成专业人士来要求,用心地大量搜集信息、分析信息,你是可 能达到对称的,但是这样的成本其实是也很高的。而如果你是一般的屁民,不能达到专业人士的高度,你接触到的信息越多,那么你碰到的噪音就越大,正确信息的 占比其实就越小。

  所以,互联网很难解决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有了更多的信息之后其实是更加不对称的。非专业人士对专业问题往往缺乏认知,更倾 向于接受听上去合理的结论,而非去理解和认同推论过程,使得大量真实信息被淹没。互联网在这个方面,是变相催生了很多伪专业人士,更犀利的言辞,更好的外 在形象,听上去更合理的结论,都会让人更乐意接受,但是这些未必是准确的信息。

  更为根本的是,信息不对称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差 异性。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人(投资者)和代理人(金融机构)容易因为目标不一致而出现激励不相容,表现为事前的逆向选择(如高收益的项目往往是高风 险客户)和事后的道德风险(贷后风险)。正是由于市场参与主体的差异性无法消除,才产生了同一资产风险定价的差异性,也才有了风险资产流转交易的需求。因 此,信息不对称反倒是金融中介产生的一个因素。

  

第三个问题,我一直想谈谈百度怎么了?

  百度怎么了,这个问题,其实我很早就想问了,从我个人感觉角度百度其实一直挺不错的,但是谷歌走了之后,就很差劲了,这个问题分两个层面谈吧,第一个层面,其实我们得承认百度做大不是因为谷歌离开了,谷歌在没离开之间,在中国做了那么多年的业务,也就一直干不过百度,因为百度更懂中国,当然也跟百度用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有关系。 至于说是谷歌不作恶,这个事件真的很难说了,当情怀听就行了。一家60%以上收入来自广告的公司,要不作恶其实本身也很难。但是谷歌后来离开了,这个事情 的结果很出人意料,失去了中国市场的谷歌越战越勇,现在极为牛逼,而得到中国市场的百度却日益衰退了,很快被挤出BAT,百度怎么了?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没得到一个特别好的答案,最后我只能把案例归为创始人格局问题吧。 从格局角度来看,我真心认为格局最高的是马云,马云的格局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自我颠覆的魄力。第二个是舍得让的格局。我一直不喜欢马云,我是很多人 眼里的阿里黑。我不否认我的确很不喜欢马云的道德论,什么事情都喜欢扯到道德上去,总能给自己找很光明正大的理由来做一些合适和不合适的事情。赚钱就是赚 钱,何必总给人感觉钱赚了还要被拉着说几句,我是为你好,才赚你的钱的论调。

  但是我也从来不去否认马云对中国电商所做的贡献,以及阿里在过去几年中所起到的巨大社会价值和意义, 这个世界上,道德跟社会价值是没有必然关系的,没人规定道德好的人一定是对社会有用的,而且往往相反,道德君子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夸夸其谈,正事不干,还 妨碍别人干正事。几千年来,所谓的社会推动者,往往都是很难用道德评价和判断,只有结果论,是好还是坏而已。因为要做事情,必然会被论是非,就必然会有这 样的那样子的问题,只有站着说不腰疼的人找不到把柄,类似我这每天骂娘,最多被人说几句无知而已。而干事情的人不一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是人总归是有 优点有缺点,而且更好玩的事情,优点往往就是缺点,缺点就是优点,是合二为一的,不可分割的。例如说你很坚持,反面看就是脑子一根筋,说你很聪明,反面看 就是很滑头,说你很善良,反面看就是心肠软,说你很道德,反面看就是迂腐。就是如此的意思而已了。

  马云的自我颠覆的魄力,从商业逻辑上来看 在于一直把自己丢在不安全感的境地,他在过去十多年里最牛逼的地方在于知道每天都很危险,要活过明天,所以他总是能在自己最好的时候转型,我记得他说过一 句话,他说,企业只有在最好的时候转型才有机会。

  第二是舍得的魅力。马云至少让那么多跟着他的人都功成名就,总是源于他舍得让的魅力吧,也就如此舍得,才能让阿里的狼性十足。反正阿里的公关气质,就透露出 不允许别人说一个不好的霸道。我当年写一本书《支付革命》,里面提到了支付宝的一些不太好的地方,他们的副总裁直接打电话说,必须让我们修改,否则他就抵 制我们的书,这种底气,我估计也是只有马云调教的出来吧。要么就是给钱多,要么就是洗脑好。

  这点从最初的不喜欢,到现在觉得也能接受还是有 一些感触,回到企业本身角度来看,真正好的企业文化,其实一定是让你对手说你不好的公司,一个公司存在的基础是赚钱,而你赚钱一定意味着你对手亏钱,所 以,一个不赚钱的公司,天天别人夸你好,有什么用呢。你只有让对手活不下去,天天骂你,才能说明你好啊,而这样的公司往往才是赚钱的公司。

  从这个角度看,从阿里、腾讯的角度看,他们都做到很好,他们有很多非常恨他们的对手。其实,腾讯也在这个方面表现出丝毫不低于阿里的气魄,腾讯的鹅厂搞死了无数的互联网创业者, 都让人无处可去,灭的人家毫无脾气,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极大的扩张主义者,让互联网寸草不生的主,这个对社会或许是坏事,但是对他们自己来说, 这个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黑暗森林法则——就是我不搞死你,就是被你搞死,所以,我只能搞死你。当然还敢搞死自己吧,腾讯最牛逼的地方,也在于敢于自我变 革,意识到移动端的到来,用微信灭掉了手机QQ,这种勇气和自我颠覆的勇气其实首先就是要有巨大的缺乏安全感和魄力才可以做出来的。

  但是相比百度呢?其实百度面临的问题更大,百度在移动端入口不断得到分化的情况下,却一直没有突破和进步,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一拍,更没有清晰的战略级产品出现,甚至在很多明显缺乏优势的领域跟对手正面作战,再过去长达十多年的垄断时期,居然一直没有孕育出一个新的未来,尤其一直被诟病的医疗问题,属于长期致命问题,人人都知道要解决和培养新的盈利增长点,但是百度却在这个充满争议的领域居然越走越远,直到泥足深陷。这个也是否侧面说明了李彦宏沉浸在自己所构建起来的优势地盘里,过于自信了,或者说不敢挑战和颠覆自己的过去路径依赖,所以,没有了对手的百度,丧失了方向,迷失了战略的背后,可能是李彦宏自己也迷失了,不知道怎么往前走了。

  的确也是,要颠覆过去固有的成功依赖,走出不一样的路的办法可能要么提升自己,要么就是培养出更好的梯队或者更好的组织体系,而这个体系显然我觉得百度做到并不好。

  我觉得百度的组织体系一直有问题,这个跟我多次接触百度团队都有这种感觉,总觉得百度很散,缺乏核心统一的价值观文化,这个很虚,但是一直是一种感觉,面对 百度不同的团队,给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跟阿里的强势文化,腾讯的低调但是强势文化不同的是,百度的团队千差万别,各个板块之间协调也很差,这次的公关也 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互联网公司如此弱智的公关,基本上很明确地说明这个公司病了。

  我后来自己总结百度公关存在两个很明显的问题:

  第 一个问题,在死人这么重大的事情面前,强调自己的合规没违法是个很大的忌讳,不但是中国人,全球都是人死为大,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第一应该强调的是对生 命的尊重,而不是撇清责任,而且整封信,冷冰冰且没有一点的人文关怀的语气,这种情况下是得不到任何的好印象,互联网上发酵起来跟这封信是有必然的联系 的。

  第二个问题百度说第一时间联系了家属,结果没多久家属致信财新网说百度没有任何联系,公关公到这个份上,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联系了就是 联系了,没有联系就是没有联系,这么简单的事情总有一个人在说谎,其实很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联系过,说联系了,直接可以开除公关部了,如果联系了,家属 说没有联系,公关部第一时间贴出联系电话,直接打脸回去,还能挽回不少分数,被人冤枉了,还委屈着,意义在那里?不知道百度这次为什么会出这么多问题,真是不太弄的明白。

  最后,我还是觉得任何一家公司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百度的这次事件给百度这家公司敲了一个很大的警钟,如果能唤醒这家沉 睡的公司,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问题是能唤得醒么?总结起来看,BAT三家公司都在道义上不能严格来说是很好的公司,淘宝有假货,腾讯善抄袭,百度收费 排名,都不是什么特别好道义公司,但是从结果来看,道义丢失了,商业胜利了,总比百度这样道义也没有,商业也失败要强悍很多,归根到底格局差别大吧。

第四点,我想谈谈互联网的时代可能终结了。

  我今天花很大时间谈了那么多,其实是有一个隐隐感觉,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时代大潮要过去了,而百度这个事件可能是个里程碑的事件。

回 头看中国互联网大潮是有几个现实基础的,第一个是时代需要,中国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对渠道的依赖一定形成对互联网的依赖,第二个是资金无处可去的时候,会 充向一个新兴领域。前者日益在终结,后者也被证伪,发现这个领域冲进来其实一样无钱可赚的时候,资金会溜走。但是这里还有个很重要的基础逻辑是政府的不干 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我自己研究很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只要加入一个因素,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领域其实很容易被摧毁,就是监管成本。 我们的很多商业模式,不管是政府出于什么考虑不介入,任由发展的时候,都很容易起来,但是一旦政府参与进来进行监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固有的逻辑都会 丧失,而怎么看政府监管呢?政府一定是站在社会整体角度权衡利弊的,互联网走到今天,监管到了一个必须做决定的时候了,事实上从我自己的理解来看,政府在 不同阶段其实要有不同阶段的解读,就是当你还小的时候,一般都会采取纵容的态势,并不会太过于苛刻要求,因为你对社会的影响更多还是正面的,所谓鲶鱼也 好,所谓倒逼也好,反倒是好事情,甚至会鼓励你,但是一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事情可能就并非如此了,因为你对社会的整个角度来看就未必是正面的了——

百度成为了网络安全信息部,淘宝成为了网络上的商业部,微信成为了网络文化部,这个时候,你觉得政府会怎么做呢?当你的占比无限大,对其他业态造成了挤压,且做出了随时碾压其他业态的时候,政府会怎么做呢?

  这个跟过家家很类似的逻辑,小的时候不管你,是因为你有用,你能帮助解决问题,等你大了,不能再偏袒你了,因为你压制了别人的成长,我感觉目前的互联网时代其实走到了今天,需要重新审视积极作用和副作用了。

  我相信,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一定是前浪死在沙滩上的过程,不断促进更好的逆袭,遏止住大机构,给小机构不断超越的机会,不断降低逆袭的成本,不断的给 年轻人机会的时代才是好时代,而目前的互联网时代明显典型的是一家独大的时代,这种时代不加以改变会是很可怕的时代。

强势如中国政府,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或许改变可能随时来临吧。

(作者:江南愤青 编辑:ahtia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