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相信携号转网能为用户解决众多麻烦。
“带号转网”停滞不前 移动互联网时代 手机号码被“捆绑”烦恼多
3·15 维权出击·1
移动互联网发展飞速,消费者的手机号突然多了很多用途,除打电话外,“捆绑”微信等各类App、购买理财产品成为最重要的用途。不过,万一更换手机号,便会带来诸多不便。早在2010年底,工信部启动了第一批带号转网试点,5年过去了,消费者的手机号依旧被“捆绑”,说好的带号转网甚至被人“遗忘”了。
手机解绑烦 为何不改变?
手机捆绑各种 App和服务,从厂商的角度是为了加强用户账号安全,防范可能发生的隐私泄漏财产损失。然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每次换手机号都要记得一一解除与App/ 银行卡等的捆绑,实在麻烦。进而想之,既然运营商推出各类套餐吸引用户办理,为何不实现自由携号转网?如果能够一个号码自由转换运营商网络,麻烦事就少多 了。
号码捆绑不能“归一”,各种App\银行卡业务也是“九龙治水”,各管一段,责任就都压在消费者一端了。2010年11月22日,工信 部在天津、海南启动第一批携号转网试点(即用户可以在不更换手机号码的情况下,转为其他运营商的网络用户)。近四年后的2014年9月20日,第二批携号 转网试点才在江西、湖北、云南落地。然而,该业务“雷声大雨点小”,多达30多个流程步骤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号码越来越重要,在“实名制”大行其道之时,运营商、App等“各自为政”的服务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有悖于消费者的权益诉求,实在需要改变。
换手机号后五类捆绑须解除
手机安全专家建议,消费者在换手机号后,微信、银行卡(包括U盾、网银、手机银行、证券基金账户等)、网络支付App(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常用网站(包括微信、QQ、淘宝、京东等)、网盘等五类绑定信息必须一起解除,否则会带来隐私被窥探、银行卡遭盗刷等多重危害。
换言之,用户一旦更换手机号,自己的隐私就可能会毫无保留被人窥探,甚至实施诈骗。 如果更换手机号码没有变更银行预留电话,不仅很多服务无法正常进行,如果一旦号码再次被投放入市场,则可能面临更多风险。最常见的就是将号码变更后通过网络支付手段盗刷信用卡,造成财产损失。
安全专家表示,移动支付中,绑定手机就是整个安全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消费者在更换号码前一定要记得变更支付绑定的手机号码。